改个名字,少浪费几斤口水
2016-08-30 13:25:34
  • 0
  • 0
  • 0

即使是最粗心的吃瓜群众可能也关注到,我的公众号改名了。后台有读者问:

为啥要改名呢?以前的名有内涵,有逼格,现在的普通多了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每次和别人解释,都要解释半天。「弥母」是来自英文「meme」,「meme」的意思是文化因子,它指「一个想法、行为或风格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的文化传播过程」。这个词出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他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做类比。

讲完之后,这个名字的确很有内涵——可是,每次都要和别人解释一遍,太特么复杂了。

罗振宇曾经说过他取了「罗辑思维」之后的困扰:每次别人都会写成「逻辑思维」,他要反复解释说「是姓罗的罗,不是逻辑的逻」,讲一千遍,得浪费多少口水,浪费多少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多录好几期节目了。他自己也非常后悔取了这个名字。但是这个品牌已经非常知名,改名的成本也非常高。

「数字弥母」这个名称我用了六七年了,从网易科技第一个专栏到纽约时报中文网的专栏到我的个人博客(shibeichen.com),再到我的微信公号,全都是这个名字。看到微信官方或可以改名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是,赶紧改一个。我不像花时间去解释这个有「逼格」的名字,我期待沟通成本更低一点,即使看起来「逼格」少了许多。

「北宸的偏见」我觉得也一般吧。或者说还行,不差。我自己的名字「师北宸」看起来挺有文化的,很多人乍一听觉得不错,因为姓氏很少见,名也特别,别人都会产生印象。但如果你去查一下词典,你就会觉得其实「北宸」这个词还蛮迂腐封建的——我高中毕业后上大学之前曾经想改名,但是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发现我所在学校在「北辰区」之后,顿时打消了改名的念头。我虽然不信命,但这样的巧合让我觉得,这样的缘分出现了,还是不要强行拆散了罢。和别人聊天,至少也能成为一个小小的话题。把名字改了,乐趣也少了。

我喜欢「偏见」这个词,人都是充满偏见的。我曾经做过媒体,曾经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传统的新闻伦理要求新闻报道客观中立不偏不倚。我觉得这特别的违反本性,而且越是聪明优秀的记者,越知道通过素材的选取、文字的纯熟表达来引导读者得到自己想要的角度和观点。相比起直白的观点,这样的操作方式反而具有更隐蔽的欺骗性。

不过我倒是理解这样的规范: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载体与媒介环境过于单一:普通读者一般只订阅一份报纸,如果新闻报道中偏向过于明显,对读者非常不负责任;在社交媒体时代,读者会订阅几十几百个「媒体」,只不过这个「媒体」可能是传统新闻媒体,也可能是某个大V,或者就是ta身边的朋友。朋友圈里几乎全是关于你朋友的好消息,其实阅读朋友圈的你知道,大家的生活并不像朋友圈晒的那样美好。晒出来的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偏离正常生活轨迹的信息。可你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罗素先生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每个人都充满偏见,没了偏见,这个世界也就无趣了。

这大概是为什么要改这么一个名字吧。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