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最懂TED的人教你如何做好一场演讲
2016-09-20 13:08:42
  • 0
  • 0
  • 0

“演讲”是一个让人恐惧的词。

莱文斯基在去TED演讲之前,对TED大会主席克里斯·安德森说:

用“紧张”一词来形容我的感受还远远不够,那更像是……浑身颤抖,极度恐惧,万般焦虑。

莱文斯基在TED发表演讲

莱文斯基在TED发表演讲

把时间翻回到15年前,安德森刚刚接手TED大会时,那时TED大会正苦苦支撑,濒临倒闭,每年参加TED大会的观众有800个人,而下一年的大会只有70人报名。那次大会的最后一天早晨,安德森要发表一次15分钟的演讲,当时他的心情是这样的:

那一刻我非常紧张,担心上台后会显得笨拙不堪,我甚至无法站着演讲。于是,我从后台搬了一把椅子,坐下之后才开始讲话。

拿到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乔治六世如何从一位口吃逐渐克服恐惧,在二战期间发表了著名的《圣诞演说》而被载入历史史册。

无论是莱文斯基、克里斯·安德森,还是国王乔治六世,演讲既是他们的噩梦,演讲也成就了他们。

过去15年来将TED从濒临倒闭到经营成为全球大众文化的克里斯·安德森,对“如何演讲”这个话题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他将这个话题写了一本《演讲的力量》,告诉人们做一次成功的演讲的背后,都需要做哪些努力。

在告诉你做好一场演讲之前,安德森先告诉你千万别做什么:这既是一条关于如何演讲的技巧,也是你演讲时可以运用的一条技巧。在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之前,先告诉大家最应该避免的陷阱有哪些。

TED的掌门人和首席演讲教练克里斯·安德森

TED的掌门人和首席演讲教练克里斯·安德森

演讲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推销。别推销你的产品,别推销你的公司,别推销你的业务。演讲最重要的原则是给予价值,而非索取价值。观众花了ta最宝贵的资源——时间——坐在那里听你演讲,他们并不想听你推销你的业务,他们想听你分享你独特的体验、思考和感悟,如果做不到,那千万别去讲。

很多人演讲的时候极富魅力:奥巴马能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讲20分钟的单口相声,每个段子讲出去底下观众几乎都会发笑;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极富感染力,成为经典;乔布斯则能完美地将舞台、幻灯片与演讲融为一体,让演讲效果达到最佳。

这些都是“其他人”,你看看就好了,千万别想成为他们。乔布斯的演讲风格影响了大部分国内科技公司:当他们要做发布会的时候,都要找个剧院式的舞台、用大屏幕播放幻灯片,演讲人通常还穿着牛仔裤、黑T恤与运动鞋。

演讲第二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千万别想成为别人,一定要做自己。安德森说:

如果你是科学家,那就做科学家,而不要试图成为活动家。如果你是艺术家,那就做艺术家,不要试图成为学者。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要试图模仿大学者的风范,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你的演讲不一定非要激情四射,非要赢得观众雷鸣般的喝彩,对话式的分享同样会有效果。实际上,对大部分观众来说,对话的方式会更好。如果你知道如何在饭桌上对着一群朋友讲话,那么你就知道如何发表公共演讲。

这可能是最具价值的一个建议:想想你是怎么在饭桌上和你朋友、同事讲话的?如果你和朋友讲话时不太会讲笑话,去演讲的时候那也别试图去讲笑话,99%的可能性你会讲不好;如果你平时是一个冷静叙述的人,到台上演讲时别假装有激情。

过去大半年我也在一些场合做过分享,那些我能在咖啡馆里和朋友聊的故事,我能很轻松地在台上用类似的语言讲述出来;那些和朋友聊天提到某些细节的时候,对方觉得特别棒的地方,我再在台上讲出来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也一定会有同样的反馈。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TED演讲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TED演讲

演讲过程中一定尽快与观众建立联系,这是演讲的第三个原则。要想让你的思想能被观众接受,首先得让对方卸下戒备——ta只有信任你,才可能接受你传递的思想。

建立联系的第一步是一开始就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人类有一种通过观察别人的眼睛来做判断的能力,我们能通过捕捉别人的眼神来了解对方的感受,并判断我们是否可以信任对方。哪怕只是微微一笑,意义重大;但如果我很紧张,对方也会感觉不安和拘束。

在演讲时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上,安德森的建议是:

在TED演讲中,我们给当天的演讲嘉宾最重要的建议是,与观众进行适当的眼神交流,表现得温暖、真诚而自然,这样,观众就会信任你、喜欢你,并开始被你的激情所感染。当你走上舞台时,应该考虑一件事:能近距离与人们分享你的激情,你感到非常兴奋。不要急于开始演讲,从容地走到灯光下,找到几位观众,看着他们的眼睛,点头问候,面带微笑,然后就可以开始了。

建立完眼神交流,接下来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比如:展示脆弱,幽默,放下自我,以及讲故事。

在与观众建立联系上,娜塔莉·波特曼的演讲非常典型。

“人生赢家”这个词大概是为娜塔莉·波特曼量身定做的:13岁出演《这个杀手不太冷》就爆红,18岁获得金球奖提名,23岁获得金球奖最佳女配,并入围当年的奥斯卡;30岁出演《黑天鹅》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除了演技、颜值、成就达到顶峰,在学业上还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中学时娜塔莉·波特曼就曾经在专业科技期刊上发表过两篇论文;除了英语之外,她还会说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日语、德语和法语;2004年,身为犹太人的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耶路撒冷,进入希伯来大学就读,在那里她的学习成绩仍然是全班第一;早在18岁时候,就以全A成绩被哈佛大学录取。

面对这样一位开了外挂、绝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也无法达到她某一个方面的成就的人,在哈佛大学毕业演讲的时候,在演讲的开始,却在讲自己的不自信:

星战EP1刚上映,我就来到哈佛读书,我知道我得重新建立别人对我的看法了,我害怕大家以为我只是靠名声才进了哈佛,担心他们觉得我配不上这里严格的智力标准。其实真相也差不多如此,我来哈佛之前从没写过10页的论文,我都不知道自己写没写过5页的论文。

我完全应付不过来,我觉得一周要读完1000页的书完全是不可能的,而要写出50页的文章是我永远也不可能做到的。看到他们淡定的眼神,我简直要吓坏了。

面对娜塔莉·波特曼这种只有仰望的人时,观众往往和她有很强的距离感。但娜塔莉·波特曼在讲述自己面对作业时的不自信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即使是影后和学霸,也和你一样,面临的痛苦是一样的。

当娜塔莉·波特曼用自己的故事讲述自己的脆弱时,观众对她的经历感同身受,她的演讲也就成功了。

【责任编辑:郭墨墨】

版权声明

本文系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关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阅读精选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